西峡县桑坪镇又到槲包飘香时
清早,在街道上漫步,三位妇女的对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你今年包多少米?”“三十多斤。儿子在县钢厂上班捎去一点,女儿婆家忙,也捎去一点。”在街道边,三个女人围在两个水盆前包槲包,他们一人在舀米,一人拿着槲叶在包,另一人把两扇槲包往一起捆绑,脸上写满了笑意。 这让人们想起又到了端午节包槲的时节。 槲包,是西峡县桑坪镇人们喜爱吃的一种传统民间小吃,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槲包。这种习惯起源于隋,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其主原料为槲叶、大米、小米(小谷米)。 槲叶树和桦栗木、青?木、金鸡树、橡子树同科,生长在朝阳的浅山坡,属落叶乔木。槲叶性甘、苦、性平,有较高的药有价值,主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便血。槲叶是天然的防腐剂,它包装的食品即使在夏季月余都不会变质。 每逢端午节前人们都要到山上采摘槲叶,叠放整齐阴干,用开水锅里煮一下将其浸泡清水里,拿大小近似的两片叶子正面相对,互搓,去掉叶片正面的绒毛冲洗干净就可以。用凉水把大米、小米、大小米参半(糯米本地称酒米)浸泡3--4小时后即可用。 包的时候,两片槲叶梗(也叫叶主脉)对应交互、叶柄向外,叶柄几乎叠加,再将泡好的糯米居中条形堆放,左右相内折压成筒状后,下端叶柄向上折叠严实,另一头自然下折便为一扇槲包了,此时将左手掌心向上,食指翘起,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合并夹住第一扇槲包,再用同样的方法包第二扇,两扇儿对抱,光面向外,两头捆紧,一个完整的槲包就形成了。 捆绑槲包多用当地的龙草,细心的人则到山上抽回葛根的藤蔓劈开作为捆绑胡包的绳索,葛根的藤蔓含减性高煮胡包熟的快,包槲包时人们根据个人的喜好可加入些大枣、花生米、葡萄干、核桃仁、桂圆、枸杞、山药等素馅,甚至槲包馅内加些鱼肉荤腥之类的。 槲包的松紧和水分的多少也有讲究,这也影响软硬散糯的要素之一。用大锅把包好的槲包以次摆放到锅内添上足够的水用大火煮上2小时后槲叶散发出天然特有的米香。捞出热腾腾的槲包,剥去槲叶,撒上红白糖和蜂蜜,吃上一口,香甜软糯可口的特殊香味,顿时让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槲包热凉均可食用、男女老幼皆喜,由于槲叶的作用槲包还容易长时间的存放。桑坪人当地还有一中习俗:每逢端午节都要多做些槲包提前捎给在外打工上班的亲人和朋友,特别是新婚的家庭,娘家人端午节到女儿家走亲除了其他的礼品外、须带上10把槲包,因槲包(抱)是两扇捆绑在一起的,它象征着十全十美、团结、友情、亲情、爱情。 由于槲包实属美食,经历千年,久传不衰,源源流传。今年的端午节,富了的桑坪人格外重视,男人上山打槲叶,女人在家包槲包,家家飘起槲包香。(杨洪敏) 编辑:于好 邮箱:hnfzw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cd/14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洋参的黄金搭配,坚持泡水喝,或能活
- 下一篇文章: 西洋参炖鸡汤的做法豆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