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街上的摊贩已经堆满了售卖的粽子,大老远就能闻到煮熟的糯米和叶子糅合在一起淡淡的清香。油绿色的芦苇叶,被红的、白的各色棕线捆绑,束成三角形、多边形、圆形,萌萌的煞是好看;卖家笑呵呵的说,现在粽子总类可多,枣、红豆、肉、三鲜、蛋黄、甜的咸的等各种馅都有,大量供应,欢迎批发零售……世上本没有端午节,汨罗江抱石自尽的三闾大夫屈原,他也绝没有想到,当初长叹一声,留下“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的绝唱,慷慨赴死的义举,身后竟得千万人爱戴,楚国人民世代悼念,青史留名几千年。作为传统文化三大节之一,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同样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怀。现在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大多数人们都没有时间或者静不下心来包一次粽子,但也会在端午那天买上一些,再做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亲朋好友相聚缅怀聊天;虽也是热热闹闹的,却总感觉少了一种过节应有的仪式感。相比之下,我更怀念小时候过的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快到五月初五那两天,男人们都会提前洒扫庭院,去地里砍些艾条(或桃枝)回来,放盆里点着了,熏一下院子,并留一些插于门前,据说能避邪驱瘟,可保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平安。妇女们把提前准备好的糯米、芦苇叶、大枣等摆好,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嬉笑着聊着家常,东家短西家长,手脚却不闲着,一会包好的粽子就像小山一样堆起来了,完工后每家定量,又笑呵呵的提着一兜兜各自回家了。清晨,大人起床后会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五色绳,女孩子有的还会戴上香囊。系的时候叮嘱小孩别吭声,不能随便扔了,说那样不吉利。听老人讲,五色绳子得戴到下第一场大雨时才能取下,这样就能祛病消灾长大成人。小孩子是不管这些的,花花绿绿的手镯、脚串给了就戴着,三五个凑在一起,伸出手腕比较谁家编的颜色最好看,兴高采烈地吵闹着,颇有情趣。老家的习俗是晚辈给长辈们都要提前送“端午”,邻居关系好的也会挨家挨户带点礼品送上祝福,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过节;除了粽子,还会拿上红皮鸡蛋、糖糕、肉等等,孝敬父母,祝福家人。这一天小孩子应该是最开心兴奋的,除了可以美美饱餐一顿,还能和一年才见几次面的亲戚小伙伴们玩耍半天。我曾经在湖北待过一段,那边的人们过端午节和北方相比,更有一种节日的仪式感,除了过节的吃食和禁忌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赛龙舟了。屈原故里秭归县,每年都要举办屈原端午文化节祭祀仪式,来自海峡两岸的屈氏后裔、各国嘉宾和当地民众一起,数十万人聚集长江之滨,缅怀先辈;伴随着锣鼓震天,一艘艘五颜六色的龙舟破水而出,汉子们用力地划着船桨,号子声此起彼伏,甚是壮观;龙舟上招魂幡在风中飘舞,似乎在呼唤三闾大夫屈原穿越归来。唐代诗僧文秀曾作七绝一首:“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寄托了他对先驱逝者的切切哀思,以及对昏君奸臣的憎恶无奈,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堪称端午怀古佳作。包粽子、系五色绳、赛龙舟、写诗作赋……炎黄儿女们都以不同的方式缅怀纪念,抒发着千年习俗赋予我们的那份情怀,发扬积淀,薪火相传,绵延不尽。进入仲夏,家乡正是小麦收获季节,微风吹起遍地金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着,大叔大妈们辛苦劳作撒汗田间,这茬庄稼又是喜得大丰收!也许这才是缅怀故人最淳朴的表达方式吧!(注:原创,图片来源网络,侵删)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tx/1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