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木本粮食红枣及其发展现状
红枣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被誉为“木本粮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一日三枣,一辈不老。红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传统饮食、中药和保健食品中用途广泛,是集药、食、补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果品资源。 枣树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抗旱、耐瘠薄,是不与粮棉争地的木本粮食。生态脆弱区适合种植红枣,尤其黄土高原沿黄生态保护方面,红枣成为解决当地农村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之一,红枣能很好地协调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以红枣特色林业产业作为重要抓手,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加速前行。 一、红枣产业是我国第一大干果产业 中国红枣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7%以上,世界上有枣树的国家约50多个,但均未形成规模化栽培。我国枣产区覆盖人口达万,种植面积约万亩,产量达到余万吨,产值多亿元。种植地区以新疆、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为主。其中:干制枣种植面积1万亩,年产万吨,优质果品供应与规模化加工并重;鲜食枣种植面积万亩,年产万吨,产值亿元,设施栽培是特色,传统产区是发展的主产区,为特色时令果品;蜜枣种植面积万亩,产业逐年萎缩。据《中国枣种质资源》记载,我国枣品种(品系)共计种,知名枣品种包括:灰枣、骏枣、冬枣、金丝小枣、赞皇大枣、木枣等。干制枣、鲜食枣、兼用和蜜枣品种的产量比例为53∶40∶5∶2,干制品种主要有:金丝小枣、木枣、骏枣、灰枣、婆枣、赞皇大枣、壶瓶枣、扁核枣、灵宝大枣。 红枣含有丰富的三萜类化合物和环磷酸腺苷(cAMP),具有防癌抗癌、降血脂、养肝护脾、养血补气、抗疲劳、安神益气、美容养颜、防治心血管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红枣的休闲化、营养化、功能化加工成为提高产品综合产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符合当前“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食品产业发展理念,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红枣消费以干枣消费为主,经过分选、晾晒、冲洗、烘干、包装等步骤即可上市销售。红枣加工产品有紫晶枣、枣酒、红枣浓缩汁、膨化脆片、枣醋、蜜枣等,从分子营养和功能角度开发的红枣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二、红枣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红枣产量和面积均居世界首位,但存在专用品种普及率低、人工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下降等问题。 (一)红枣生产成本高,灾害应对能力差 红枣种植多在山区,干旱缺水以及传统的农作方式,造成红枣生产上的劣质、低效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山地红枣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品种良莠不齐、病虫危害严重,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等问题。同时,红枣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特别是秋季阴雨连绵导致的红枣裂果霉烂,使用无机化肥使红枣品质降低等,已经成为限制红枣产业扩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因素。红枣成熟期在9、10月份,阴雨偏多,红枣干制加工企业和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裂果烂果问题,红枣丰产不丰收。 (二)缺乏现代化加工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品牌 红枣加工企业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企业,主要以烤、熏枣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且多为季节性加工,生产秩序混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枣果营养优势,特色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滞后,加工产品严重短缺且生产效益很低,同时受资金缺乏、贷款难等制约因素的困扰,绝大多数红枣加工企业没有打出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太低。 (三)红枣产业缺乏劳动力 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下少数60岁以上的人口种植红枣,红枣修剪、打药、施肥和收枣力不从心。甚至有的农户放弃红枣,任其自然徒长,枣园荒芜。管理粗放“,靠天吃枣”的现状日益凸显。 (四)红枣产业链条短,信息化配套不足 在红枣产业上下游技术之间没有形成精准匹配、紧密联结的链式关系;没有形成适宜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的完整技术体系,缺少产业技术链、信息链和组织链的有效融合,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脱节。 三、红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红枣产业从规模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 以往片面追求规模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目标导向已经不适应买方市场时代的新要求。在买方市场情况下,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唯一的出路。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品质、安全性、新颖性及性价比。鉴于此,今后应将高产变为优质前提下的适度高产,品种同质化转为优质多样化,片面追求超高价和低价倾销转为优质优价,面向国内单一市场转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在发展模式上从产区规模化转向枣园规模化。目前,在控制总面积的前提下,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及公司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加速走上企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在品种布局上从良种同质化转为良种多样化。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种植势必导致价格的下跌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坚持以干枣为主、鲜枣为辅、良种多样化的定位,同时,制干品种要突出优质和抗病性,主要用于替换现有大宗品种。在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的区域适当发展优良的不同成熟期的鲜食品种。在加工方式上从低档单一化转为高档多样化。 据初步统计红枣产品中,初级加工品占到80%以上,精深加工比例很低。加工品的种类与国内其他区域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力差。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重点研发基于木枣营养特点的高营养功能性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从粗放经营型转为科技效益型 一是要研究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优质抗病新品种和平衡施肥、肥水一体化管理为核心的品质提升技术。 二是研发具有省力、节本、安全、高效的全程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新一代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五减(化肥、潜水、农药、人工、总投入)、五增(单产、品质、安全、纯效益、投入产出率),推动枣园规模化企业化经营。 三是推广重大毁灭性病害(裂果、枣疯病)的高效防治技术体系,保障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着力研发面向高端人群的功能性营养品、面向普通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粮食型产品、面向病人和亚健康人群的医学食品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汇型新产品。 五是研发林下经济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枣产业发展新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实现多层面多领域综合增值。 六是积极引进现代营销模式,开拓国际市场,争取早日将红枣纳入期货市场,为枣业增值增效开拓新渠道。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农业、养殖方面的知识,赶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bm/14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解读伤寒论密钥之第12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