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

痰饮九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夫病人者,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停心下,内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水饮多,水停心下而阻格,甚者肝气郁冲则心悸,微者肺气不降则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论;厥阴十九,厥而心下悸者,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冲突也。痰饮六,肺气不降则短气。

痰饮十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弦数者,少阳甲木不降也,相火逆升,必有寒饮郁格。冬时水旺下寒,阳气不蛰,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1 弦为木郁阳减,病寒饮者,无论数迟之讹,皆是寒义。此数为中虚上热,上数必下寒,阳减必下寒,弦数者,上热下寒也。(此弦数区别于疟病的弦数。相火升逆,脉同而病不同。)

  弦数者,冬时之令不藏,夏时之令外泄,上热下寒,内寒更剧,故更难治。冬时寒水之藏令,弦数阳衰而不藏,则内寒越剧。夏时相火升泄之令,弦数阳泄,则内寒越剧,故弦数之脉,冬夏难治。

痰饮十一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但苦痰饮阻碍,喘促短气耳。痰饮之阻则喘促,肺胃不降则短气。

论;气郁即为饮,故不见木弦。饮病不弦,喘而短气,当也见肺脉之浮涩。气逆不能收敛也。

单论短气之证论,率先从肺入手,因肺主呼吸,而气下降,肺气不降则见短气。例如葶苈大枣汤,小青龙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生姜汤等,胸满短气相同,如果辩证模糊,先从肺论治,从痰饮治还有甘遂半夏,十枣等,若无饮者,从虚治,类如中风三,营气虚胸满短气。肝着旋覆花汤,也能论治。

痰饮十二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亦饮之偏结于肺部者,故喘不能卧,加以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

痰饮十三

脉浮而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1 浮为气阻,郁格不降,浮见一沉,名曰滑,滑者,水饮阻格,气不滑利。

论;细为水旺阴盛。病痰饮时,则细解为水旺。病虚寒时,则细解为血虚。也为弦之变文。

痰饮十四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者,水寒土湿,火冷金凉,精气堙郁所作。当以温药和之,寒消湿化,自然涣解。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原也。土湿则上不能生金,痰凝于心胸,下不能制水,饮聚于肠胃,肺冷故气不化水,熏蒸而为痰,肾寒故水不化气,停瘀而为饮,是以当温也。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一定之理,此为痰饮论治大纲。也就是说,痰饮者,是湿寒之病也,当以温药,温湿寒里虚也。

论;当以温药和之,是一定之理,更是说明痰饮之病,是属湿寒也。又有急则治其标,泻其实者,类如十枣,甘遂半汤,又有外感治表里证者,小青龙,麻*厚朴汤等,当知变证变法。

  对比*家,当利小便,也有泻下茵陈汤。对比水气,发汗与利小便,也有腹大满急者,可下之。只是说明大法而已。一见痰饮咳嗽,就是止咳化痰,而不知中气,实为没有深学*师之过。有的人在网上吐糟《四圣心源》,咳嗽怎么就成了肺胃之病,还拿出《内经》理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论,有板有眼的反驳。此不学*师悬解二书之过,系统理论讲的太细,又读不懂了。《内经》的理论,仲景提炼出来,*师注解出来,比较详细。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就是五脏六腑,皆可致肺胃之气逆,肺胃上逆,则见咳嗽。

痰饮十五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停瘀胃口,土湿木郁,胆经莫降,故胸胁偏支胀满,目珠眩运。以君相同气,甲木失根,君火亦腾,神*浮荡,无所归宿,是以发眩。目者神*之开窍,故眩见于目。苓桂术甘汤,术、甘,补中而燥土,苓、桂,泻水而疏木也。

1 湿盛胃逆,肺气不降,手太阴肺气,不化足太阴之湿,则肺中精气,化为痰涎败浊,停于胃口胸膈,壅碍胆经不降,则胸胁支满,胆木不降,则见目眩。茯苓泻脾肾之湿,白术甘草,补中而燥土,桂枝利尿而疏木。

论;同为胸中有痰饮,茯苓杏仁甘草汤为胸痹气窒短气;茯苓甘草汤心下有水而悸;在痰论痰,二汤参考。重点土湿而生痰饮。苓桂术甘汤,泻湿建中,疏木通经,脾胃升降,气能化饮。此没有一味化痰止咳药。

痰饮十六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方见“消渴”。

  土湿胃逆,肺气不降,则见短气而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利小便而泻水也,水去土燥,则肺气敛降也。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也主之。肾气丸,是益肾气以化水气也。

论;三阴之郁,风木失和,疏泄不及,小便不利也。肾气丸之地*,滋风木枯燥,减脾肾之贼,利小便以泻湿。提纲言微饮,微饮可用,不可久用,重者忌用,因地*助湿。

  肾气丸,微饮者用之,消淋者用之,虚劳腰疼者用之,一方治而多病也。但要当知,水气篇之论,病轻者偶效,治痰饮者,当知微饮可用,利其小便也。

痰饮十七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1 留饮在下,故脉伏而欲自利。若利反快,是留饮下行,此留饮是滋濡肠胃之水气也。水气下行,则心下稍觉松软宽快,而心下又续坚满者,此为留饮欲去而伏留难去也。甘遂半夏之,涤荡胸膈之留饮。

2 病者脉伏,是水下旺而气郁,痰饮上停而脉伏不出。上下俱有水气,故气郁不出。气郁疏泄,故欲自利,利反快者,是留饮之在下者,心下续坚满者,是留饮之在上者,伏留难去也。

3 甘遂攻水之烈,忌甘草之缓,故用一枚。甘草缓其遂水之猛与速下之力,非只培土,若利反快,下之太速,只泻肠胃之水,而胸膈伏留之饮仍不能去,反损伤津液而泄阳,(若是水气腹胀脉沉绝,用甘遂泄下遂水,必不用甘草之缓也)甘草能缓甘遂之药性,故二药相反,甘草培土建中,能和百药,解百药之*。

  甘遂无*,因其攻饮遂水之力甚大,少少用之,即可大便滑泻,下利如水,故用甘草一枚缓其药性。(此又类发汗,徐徐汗出,则风湿俱去)蜂蜜滑肠而行水,此滑肠是泄水而不伤津,不加蜂蜜则伤津,加了蜂蜜则滑肠,还可以涤痰。亡津即*师伤真气之义。故甘遂遂水,少少用之,又伍甘草,减缓其力,不知者,用量过大,滑泄不止,即伤真气,伏留之饮,也不能去。如若畏而不用,又毁其良药良方。甘草多用,则甘遂无用,甘草是缓,甘遂是烈,以缓其烈性,是此相反之义。

论:张锡纯,自服甘遂,品验药力,少少服之,即大泄不止,知其力大,故言,凡用甘遂,不可连服,必须膈日。

3 心下坚满之证,是留饮阻遏,甲木郁结也。此与太阳百二十六,十枣汤证,太阳百三十二,瓜蒂散证,心下坚满,胸中痞硬是一理,皆是水阻甲木。心下有水,甲木不降则坚痞,乙木不升则冲悸。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tx/1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