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代无名氏的诗云:“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瘠晒红云”。诗中所描写的就是枣乡秋季丰收的景象。那时,红枣的玛瑙红与碧绿的枝叶相映生辉,简直成了枣的海洋、枣的王国、枣的世界。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枣,如玑似珠,更显得晶莹剔透。你会感觉到琳琅满目红枣的世界,这是一部活生生枣的栽培史、文化史、发展史,是一部溢彩流韵的枣的乐章。

红枣孕育着太行山风吹日晒的日子,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当地的风物人情、民间乡俗水乳交融。枣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往往与枣树相伴而生。这种衍生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社会生活的 万象。

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民间故事、佳话轶闻广为流传,较 的有“许由植枣”、“何姑升仙”、“狄希酿造‘千日酒’”等。

红枣做为亲朋间的馈赠礼品,也不单是一种佳肴食品,其寓意远远超过其本身。《国语·鲁语上》载:“夫妇执不过枣栗,以告虔也。”枣,取早起;栗,取礼敬。《礼仪·士婚礼》载:“质明,赞见舅姑……妇执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意为古代妇女清晨起身见长辈,时常献枣栗果品,早起虔敬。

在枣乡,红枣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当作访亲问友的必备礼品,其他东西可以不带,但红枣却不能少带,甚至求神拜佛也带几个枣子。枣特产是送给尊贵客人的最神圣的礼物。在枣乡,凡过往客人均可入枣园尝鲜,枣农概不收钱,即使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枣,不算强盗”说的正是如此。

三千年来,除了枣乡行唐,还有哪一方人民对红枣的深情这么荡气回肠!这 地域色彩的灵物,含钟毓之灵秀,蕴天地之精华,是太行山脉这方贫瘠的热土上人文精神和性格的具体体现。对于枣乡行唐而言,枣不仅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果品,更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产品。

我国 部诗歌总集《诗经》只提到四种果品,枣便是其中之一。枣的种植史可追溯到年前。但是,枣乡行唐那独特的地域优势赋予了红枣更正宗、更优良的品质,是太行山脉孕育了枣的灵气,山有枣则灵,枣生山则贵。

行唐大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泽紫红透亮,味道清甜适口,过去历代官员都把它作为进贡佳品,朝野上下都知道行唐盛产大枣“中秋红”,鲜干两食风味独特,因而又有“御枣儿”美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bm/1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