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不少朋友信奉“过午不食”能保持好的身材,并且延年益寿,这个方法,真的这么神奇吗?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适合我们现代人吗?过午不食,最早来源于佛教,从字面上理解是过了正午(中午11点至下午1点)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进食,是为了便于出家人修行,清欲。而据考证,医者最早提起“过午不食”是清初名医喻昌。在其医学专著《寓意草》中说到饮食时间与痰浊生化相关,因人体阳气中午前渐旺,有助于脾胃运作,不易生痰,而午后阳气渐衰,再进食容易生痰。这里阳气是古人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人是恒温的哺乳动物,内脏运作和自身的身体吸收能力,作息规律以及气候等等外在因素都有关系,其中的昼夜变化只是可能会有影响的因素之一而已,所以喻昌说法已经不适用现代人。而且,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晚上没有电,点油灯又太消耗,很多老百姓便在日落后直接睡了,倒是可以做到过午不食。古代僧人虽说过午不食,但为了诵经不瞌睡会喝茶提神。茶里会配有姜、枣、橘皮、茱萸等煮食。光说大枣,糖分高,就能扛饿。有的僧人还会喝“代茶饮”,是将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等十几味先捣碎,加热后,捣成细末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煎以代茶”,多吃几盏也扛饿,听起来跟我们现在是的五谷粉很相似了的对不对。你看连古人都知道灵活变通,其实并不是严格的过午不食。现代人每天生活、工作压力大,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需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人体是有生物钟的,到吃饭时间胃会加速运转,若空腹太久,没有东西可以消化的胆汁和胃酸便会逆流,腐蚀胃黏膜。还有句老话说得好“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其中的晚餐到第二天早餐的时长很长,若真的一点食物都不吃,容易诱发低血糖和营养不良,特别是糖尿病、冠心病和老弱人群,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都极为不利。我们现在养生的时候,建议每顿都要吃,但不吃多,有节制,也要有时间观念,既不能“过午不食”,也不能“时时都食”,每顿饭吃八分饱即可。适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习惯,应该是定时定量,每餐吃好,别饿着。过午不食,不养生,也许可以减肥,因为是变相节食了。文:营养师李晓晶审:营养师李旭玲图: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bm/1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