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各家各户的锅灶蒸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一种只在节日里风光的“贡品”到大众餐桌上的“常客”,文登“花饽饽”已由普通面食变身为无限创意的花样面点,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路。

产业之变:厨房变厂房

配料、和面、造型、醒发、蒸制……4月8日,威海市文登区大地食品公司车间里一片忙碌,公司负责人林淑萍说,刚刚忙完清明节的订单,新的订单又来了,公司这几天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文登“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千姿百态的造型。“以往‘花饽饽’从未走出厨房,但随着‘花饽饽’产业升级发展,一家一户式的生产已远远满足不了产业需求。”林淑萍说,厨房式生产零散、标准不一、品质各异,在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上都存在风险。

为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年,林淑萍注册成立了大地食品公司,建起了面积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与“文登花饽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荣涛合作,专注于“花饽饽”非遗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推广,已研发出七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

现在,文登已经发展起大地食品、金麦兜食品和九九食品为龙头的“花饽饽”加工业户共有77家。

“产业要升级发展,必须需要迈过‘质量关’。”文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姜福*说,文登花饽饽不是简单的蒸馒头,制作标准理应要比国家标准GB/T-《小麦粉馒头》更细更严。今年3月,文登区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全区20多家规模较大的花饽饽生产代表企业负责人,发起了文登“花饽饽”制作团体标准制定,以文登“花饽饽”协会为主体,联合各生产加工企业业户,制定文登“花饽饽”专属、统一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来规范同类产品各企业的生产行为,让“花饽饽”标准高、品质好、品牌靓。

消费之变:节日变平日

农历三月初二,是传说中“秃尾巴李龙王”母亲的生日,在文登,每年都要在回龙山举办盛大的文化山会,文登“花饽饽”是当地百姓为龙母庆生的“贡品”,是山会最重要的主角。回龙山脚下的宋村镇山东村,家家户户的主妇都有一手做“花饽饽”的绝活。

“以前只有过节时才能吃到‘花饽饽’,现在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山东村*支部书记林乐清说,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花饽饽”餐桌上鲜见,更多是出现在供桌上,是祭祀贡品的主角。

“山会让‘花饽饽’名气更大了,因为觉得好吃,平时订单特别多。”饽饽制作人孙贻淑一边说,一边忙着赶订单。一位来自北京昵称“羽”的客户通过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bm/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