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人端午吃粽子粽叶糯米红枣马
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57.html 作者:郝妙海编辑:程程投稿: 和全国一样,晋源地区也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也叫角黍。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即介绍:“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粽子,是一种十分可口的很古老的应时食品。但由于地域关系,同样是粽子,却不仅食材不同,连样式也不同。据大约成书于南宋末年的《岁时广记》所记,当时的“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已有六种之多。后世以来,粽子的品种更是花样百出,不可胜数。而在晋源地区,传统的粽子却是只有一种。其形状为四角锥体。其内容物为软大米或软米加红枣。其外用苇叶包裹,用马莲捆缚。而这些材料,全部取自当地。 软米或软大米 早先,境内除晋祠水域外,都没有种植水稻的条件。但无论平川还是山区,谷子和糜子(黍)却都是常种作物。谷子碾的米,当地叫小米。而糜子碾的米,因其有粘性,当地叫作软米。因此,早先当地包粽子,除晋祠稻区用软大米,即糯米外,其它乡村大多用软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境内汾河水的利用曾一度十分便利,平川地区几乎村村引种水稻,包粽子便几乎全用软大米了。 红枣 晋源,半是平川,半是山区。枣树,曾是域内山区及边山地区传统的当家果树。因其外表鲜红,果肉甜美,十分受人喜爱。因而,枣儿不仅是当地年节时供桌上的必备供品,也是当地百姓一年四季都可选用的干果,更是做馏饭,包粽子时和软米或软大米的 搭配。一个粽子中,小点的红枣放三枚,大点的只要两枚,整个粽子便变得十分的香甜可口。 苇叶 相较于西山的枣树,境内平川沿汾河一带,早先则是大片绵延不绝的苇地。用苇叶包粽子吃,应该是先民们物尽其用的一大杰作。苇叶煮过后,不仅变得十分柔韧,而且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用它包粽子,再合适不过。因而,每年的端午节前,沿河各村的村民们,都会去钻苇地,打苇叶。打下的苇叶,除自己用一些外,还可出售。晒后的干苇叶,更可远销到忻州,崞县等地。 在当地,就将苇叶直接叫作粽叶。 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带的苇地已全部开垦种了粮。如今,当地人包粽子仍用苇叶,却全由外地运来,需掏贵价钱买了。 马莲 马莲,是一种多年生宿根作物,也是境内最长见的一种野草。马莲的叶子扁平细长,高的可长到50公分以上。马莲浸煮后柔韧性特好。当年没有塑料绳时,是农业上捆绑架菜的 选择,因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孩子们暑假中的一个重要话动,就是去野地里割马莲。自己用倒是其次,主要是晒干后可出售。割上一假期,开学时的书本杂费就全有了,甚至还可补贴家用。近水楼台,用它来捆粽子,自是不二之选。 如今,除晋祠附近的有数几个村还勉强维持着水稻种植外,其它村已无水可用,水稻自然种不成了,也就无自产的软大米可用了。枣树还有,但已数量很少。苇子已全部消亡,马莲在境内也难觅踪迹了。传统的粽子仍在包,仍在吃,但原料却几乎全是市购了。端午的味道,已渐行渐远了。 郝妙海年5月24日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bm/9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立冬煮一碗南瓜糯米红枣暖胃
- 下一篇文章: 糯米新做法,红枣糯米饭,日常在家就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