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在村的南部,在该村被称为南屯。南屯的一处很小的院子里,有一棵是枣树,还有一大一小两棵(臭)椿。那时居住房子周边的坡坎上有成片的枣树林,林中间或有零星的坟头,下面有各种不知名的杂草,间或有像枸杞一样的红球球,有甜甜的味道。还有能吃的黑色圆球果实植物,家乡称之为野葡萄。在西边一片枣树趟子最西边,有我家的6棵枣树(我姥爷留下的)。春天,原本光秃秃的枝头长出新芽,然后一串串的叶子间长出小*花,花中间圆形花心有透明的浆,舌头舔上去有丝丝甜味。夏天枣树林是玩耍的去处,爬树捉迷藏逮知了是童年的主要的乐趣。秋天枣越来越红,累累果实压弯枝条。物质贫乏的年代红枣成了的不用花钱的零食,油亮的小枣更是酸脆甜,爬树摘枣没少挨洋辣子蜇(一种绿*黑点的毛虫,学名绿刺蛾,我们老家称之音为巴沟,不知怎么写,蜇完皮肤辣刺痒难耐)。中秋节之后是打枣期(7月15枣发红,8月15枣落竿。有枣没枣打三竿,没枣也要打三竿),大人用长竹竿打枣,孩子们捡到大口袋里,拉回家再晾晒。晒枣要用到一种叫薄的东西(用高粱杆串成的帘子)。湿枣易烂不易保存,尤其是碰到天气阴雨,更容易腐烂,需要在收获后有好天气,迅速使之脱水晾干。打完枣后,树枝上间或剩下一些漏网之鱼,因结在树枝高处或隐蔽处或是因未遭虫侵害挂的结实,躲过了竿子的敲打。我们称之为零枣(大概剩下零星之枣的意思),周末或假日,孩子们手持长杆,各显身手爬到树上去捅这些零枣。这些零枣更成熟,大多未遭虫害,味道更甜美。

后来,我家从村南南搬到了村东头,去枣园的时候少了,我也长大外出上学,更少机会去村南枣园。听父母讲,不知是何原因,原来的枣树不怎么结枣了。也不晓得是树龄太老了(估计得有百年以上了),还是疏于管理所致。从前的枣树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没有科学化管理,没有防病虫害措施,结出的枣成品率不高(主要是核心遭虫咬率较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红枣越来越商业化。加之湿枣干燥以及储存也比较麻烦,人们也越加注重枣的质量。所以过去的枣树越来越不被重视,原来的枣园也大部变成宅基地。我也记不起 一次打枣是哪年,家乡的红枣树永远镶嵌在童年的记忆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cd/1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