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文解读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咯》第八篇第四条)

豕(shǐ):长嘴猪。象形字。属于猪的统称。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来看,豕就是一只耳大嘴长、身体滚圆、小短尾巴的猪。

豚(tún):小猪。《说文解字》说:“豚,小豕也。”《方言八》称:“猪其子谓之豚。”《孟子?梁惠王上》的“鸡豚狗彘之畜”。彘(zhì):大猪。彘最初指野猪。“彑”,像从嘴里伸出的、高高翘起的獠牙。古代豕、彘并未有严格区分,豕、彘都既可指家猪,也可以指野猪。

猪:左边是个“豕”字,右边是“者”字,意为煮,也可以念作煮,猪的发音由此而来。

“者”是一堆架在火上的木柴,引申为围坐篝火,边烹煮食物边聚而交谈。“猪”原指烹煮的猪肉,后演化为对“猪”的称呼。

命名:奔豚是古代的一个病名,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西医称神经官能证,中医称“奔豚”。豚在五行中属于水,奔豚水邪上冲最多见,故从病机的角度命名为奔豚。而且它上冲的这个节律像小猪奔跑的形态,气的宽度像小猪腰部那么粗。所以称“奔豚”,而不是“奔彘”。

临床表现——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冲到胃脘部——胃脘部胀满、恶心;

冲到胸部——胸闷,憋气,心慌,心跳;

冲到咽喉部——感到窒息欲死;

冲到头部——突然的昏厥,不省人事。

发作时间不长,气回归本位,“复还止”,好如常人。

寒气上冲→心阳被伤,寒气上冲——桂枝加桂汤;

水邪上冲→郁火上冲心阳不足,水邪上冲——苓桂剂;

郁火上冲→心阳不足,水邪上冲——苓桂剂肝气郁结,郁火上冲——奔豚汤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掰)。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逆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神农本草经》:牡桂,气温,味辛,无*。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桂枝:《神农本草经》:茯苓,一名茯菟,味甘平,生山谷。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

甘草:《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

大枣:《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甘澜水,也叫千扬水。取意水扬千遍的意思。

甘澜水最早载于《灵枢·邪客》,曰“其汤(即半夏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此处其做法虽与经方中基本相同,却并未以“甘澜水”名之。

仲景于《伤寒论》中正式有以“甘澜水”之名煎煮诸药的记载。

功效——补脾胃而不助肾气,交通上下阴阳,益脾胃,抑制冲逆之气。通过水扬数遍,增加水的阳性,去其重浊水寒之气而避免助邪。

甘澜水之医家解读:

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甘澜水气平,味甘,无*,伤寒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煎以甘澜水,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

李时珍《本草纲目》:“劳水即扬泛水,张仲景谓之甘澜水,用流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杓高扬之千遍,有沸珠相逐,乃取煎药。盖水性本咸而体重,劳之则甘而轻,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用之煎煮三仁汤,取其性速走而不守,达到宣上、畅中、渗下的效果。

李中梓曰:“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

病机:心阳不足,下焦水邪乘虚上冲。

功能: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适应证: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者,多见于神经官能证。

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冲逆证):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呈发作性,腹中无形质可查,一般无“发作欲死”濒临死亡的恐怖感;

2、主要症状:脐下悸动,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3、可伴随症状:眩晕、呕吐、心悸,或者太阳轻证,如汗出恶风,鼻鸣,鼻塞流清涕,脉浮其中一二个症状;

4、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白滑。

本方由苓桂术甘汤去术加大枣,倍茯苓而成。

*苓桂术甘汤为水停中焦,故用白术,以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而本方水停下焦,故去术而倍茯苓,治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量用半斤,不仅能主胸胁逆气、惊邪恐悸,亦能散饮逐水、利小便,特别是重用则偏走于下,急泻下焦之水饮湿气。重用大枣15枚,既能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又能治大惊悸,且大枣则还可腹挛急,故本方有明显的下腹部“按之则痛”。总之,苓桂枣甘汤主之水饮内停偏于下焦,如小腹部怕凉、胀满、大便稀溏,或腹部有压痛,同时伴有气从小腹或脐下上冲等症,有本方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与桂枝加桂汤鉴别。桂枝加桂汤用治已作奔豚之证,而本方则治欲作奔豚之证,已作奔豚之证系阴邪盛,病情较本方证为重。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茯苓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

吴谦《医宗金鉴》: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水气,甘草、大枣补中土而制水邪之溢,甘澜水速诸药下行,此心悸欲作奔豚,图于未事之神方也。

熊曼琪《伤寒学》: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大枣和大剂量茯苓组成。方中重用茯苓至半斤,取其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与桂枝相配,则通阳化气利水,使寒水之气从下而利,以防水邪上逆,而绝欲作奔豚之势;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心阳一复,下蛰于肾,蒸腾化气,自无下焦寒水之患,且桂枝降逆平冲,可防奔豚于未然;大枣伍甘草,培土健脾以利于水气的运化。全方合用,共奏补心阳、利水气、平冲降逆之功,使奔豚止于萌动阶段。

02

苓桂四方

桂枝:气温,味辛

茯苓:味甘,平

甘草:味甘,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郑钦安:辛甘化阳。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上焦水饮壅肺,下焦肾阳不足。此证为服小青龙汤后,其人下焦真阳素虚,致使饮邪上盛,气上冲胸,小便气化不利。治宜温化水饮,敛气平冲。茯苓、桂枝均为4两,以药测证,可知逆气上冲之重不亚于“欲作奔豚”。甘草用量3两,为四方之首,除补土制水外,还取其祛痰止咳之功。

五味子酸敛其上冲之气。《本草备要》:“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资肾水”从而“敛气归原,降逆以缓急”。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咯》第八篇第四条)

上焦心阳不足,下焦水饮停留。

伤寒发汗太过,耗伤心阳,心阳伤不能下温于肾,脐下寒水动悸,欲作奔豚。

治宜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重用茯苓半斤(八两),为《伤寒杂病论》茯苓用量之最,且先煎,意在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

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补中益气的同时还养心安神。《本经》也记载大枣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欲作奔豚发作急剧,选用大枣不仅可以补中养心,还有“急者缓之”之用。

同样健脾,为何此处重用大枣而不选白术呢?白术有加重下焦冲气之嫌。如理中丸证,若脐上筑者,为下焦肾气冲动,亦去白术加桂枝。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厥阴病篇条)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太阳病篇73条)

中焦胃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以药测证,可知此证较他方轻浅,为饮水过多或过汗后,伤胃中阳气,胃失腐熟之权致水停中焦,从而出现心下悸动,水声辘辘。水饮停于心下,卫阳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

茯苓甘淡渗湿,使饮邪得出。

甘草以甘补其中,使土厚以制水

桂枝仅用2两,四方中最少,可推知此方逆气上冲较轻,取桂枝辛甘发散,卫阳得以宣发,则四肢冷得解。

重用生姜3两,温中散寒以治胃阳不足之本。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九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

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

此方为治水饮的基本方,汗吐下后,直损脾阳,脾胃不运,水停为饮,土虚不能制水,则水气上冲。

治宜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桂枝、甘草辛甘合化,心阳得复则脾阳易复,此即“虚则补其母”。

茯苓淡渗利湿以驱邪治本。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本经》谓其:“使在中之水气化”,大枣虽能健脾,但恐其过甘蕴湿,阻碍脾阳恢复。

祛除水饮的基本方,再根据病位辨证用药。

?病位在心,选大枣宁心补气;

?病位在肺,选五味子敛肺止咳;

?病位在脾,选白术健脾燥湿;

?病位在胃,选生姜以温胃止呕。

03

现代应用

以动悸、气上冲等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癔病、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腹主动脉瘤等。包含“腹中有物上冲胸”的症状,表现为呕吐、腹痛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液分泌过多等。

其他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心源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上述证机者。

随证加减用药:若少腹冷者,加附子、乌药,以温阳散寒;若头晕者,加泽泻、白术,以健脾益气,泻浊止晕;若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猪苓,以渗利小便等。

4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新编伤寒论类方;)

按语:《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基本描述了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如豚之奔,其气所过之处,会出现许多症状。如果气到了胃脘,就会感到胃脘胀满;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悸;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就会出现眩晕欲仆地。一旦气下去了,则诸证尽失。这个病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则多无所苦,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仲景治此有三方,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用苓桂枣甘汤;气冲而头眩晕,用苓桂术甘汤。

2.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65岁。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坐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汤加味: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续服6剂,诸症若失。(《经方传真》:60)陈某,女,43岁,年7月29日诊,患者失眠多年,甚则通宵不能合目,每晚须服 方能入寐3-4小时,然犹多梦易醒,白昼则昏昏欲睡。伴头晕脑胀,神疲健忘,纳谷不香,胸脘痞闷,稍动辄心悸,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查面色晦滞,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上腹微胀,脐腹左侧板硬,跳动应手,重按微痛,舌淡苔薄白,脉象沉弦。综合脉症当属心阳上虚,寒水下动,心火为寒水所乘,神不守舍,致现不寐。必得挟其心阳制其寒水,心神得安则不寐自愈。遂投苓桂甘枣汤加味:茯苓20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5枚夜交藤12g,每日一剂连进六剂,睡眠转佳,梦少纳香,脐左侧跳动等症亦除。续服六剂,8月14日再诊时,睡眠已趋正常,偶见胃脘嘈杂,晨起口淡,乃疏六君于汤加减善后。

按语:凡病而见脐下动悸,水气上冲者,皆宜本方加减。

3.鲍艳举病案

尹某,男,41岁,初诊日期:年9月20日。高血压病5年余,经服降压药效果不显,且时有气上冲之症,经人介绍用中医一试。当时测BP/mmHg。刻下症见:口微干,晨起头昏沉,胸口凉,自觉有气上冲胸口,上冲时气短、胸憋,十几秒钟后消失,日2~3次。胃脘部时有胀满不适,偶呃逆,大便调,食纳可。舌红苔白厚腻,脉沉滑。患者苔白厚腻、脉沉,为水饮内停;晨起头昏沉、胸口凉、自觉有气上冲胸口、上冲时气短、胸憋,为水饮上冲之证,正合苓桂术甘汤的病机,《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患者胃脘部时有胀满不适、偶呃逆,正是心下(胃脘部)有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针对患者气短、胸憋之证,加一味杏仁,有茯苓杏仁甘草汤之意,因茯苓杏仁甘草汤亦治疗水饮所致的“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另外,患者口微干、舌红、脉滑为阳明里热之证,加用一味生石膏清解阳明之热。处方:苓桂术甘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加生石膏: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杏仁10g,生石膏30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当时认为,患者方证药吻合,应该会有明显疗效。

结果:患者服完七服后,诉胃脘部胀满不适及呃逆消失,口干、晨起头昏沉等症较前减轻,但患者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未见明显好转。当时考虑患者虽然有一些症状改善,但其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主症没有好转,肯定是方证对应不准确,需要重新辨证。

后来追问患者症状,患者诉除了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外,小腹部亦有胀满之不适感。这时笔者考虑到,患者小腹不适病位实为脐下,苓桂枣甘汤较之苓桂术甘汤更适合该患者的病机,《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处方:苓桂枣甘汤加杏仁:茯苓40g,桂枝15g,大枣15枚,炙甘草6g,杏仁10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结果:患者又服完七服后,腹胀及矢气消失,气上冲胸、气短、胸憋等症也明显好转。后以苓桂枣甘汤为主调理一月,气上冲胸等症完全消失,血压亦恢复正常。(鲍艳举,吕文良,花宝金.苓桂枣甘汤临证治验.中国中医药报,-01-05)

4.鲍艳举病案

王某,男,29岁。初诊日期:年8月6日。患者口微干,大便偏稀,日一行,胃脘及小腹部怕凉,且小腹部胀满,重按有轻压痛,食纳可,小便调,舌红苔白微腻,脉沉细。当时考虑患者口微干、舌红为上热证,大便偏稀、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苔白微腻、脉沉细为下寒证,上热下寒,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之证,即六经的厥阴病。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因为邪无出路,故不能采用汗吐下法,治以和解之法,又见腹部胀满,故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又治腹满。

结果:患者服完七服后,诉口干消失,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变化不大,且患者自觉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有轻压痛,大便仍偏稀。笔者这次特别注意到了患者“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这不就是《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有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中之“脐下悸”吗?虽然患者没有“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之奔豚病,但患者之“自觉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亦是气上冲的表现,与苓桂枣甘汤的病机是一致的,故选用苓桂枣甘汤。处方:茯苓50g,桂枝18g,大枣20枚,炙甘草6g。七服,水煎服,日一服。结果:患者又服完七服后,胃脘部及小腹部怕凉以及小腹部有股凉气向胃脘部冒、腹部轻压痛等症消失,大便调,病告痊愈。(鲍艳举,吕文良,花宝金.苓桂枣甘汤临证治验.中国中医药报,-01-05)

根据马宏博主任医师经典讲座PPT整理而成

长按医院中医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cf/1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