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作者:卢忠仁(教授)

寒露是24节气的第17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0月8日前后,阴历在9月,此时太阳到达*经度。寒露的意思是寒中有露,露渐有寒意。此时中国大部地区空气中结霜露了,霜降也即将来临。

一、寒露概说

1、寒露释义

汉代无名氏撰《通维》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寒露,露下白而后寒也!”这就是“寒露”。

24节气中,有两个节气是描述露水的,即:“白露”和“寒露”。“白露”与“寒露”,都是露,但此“露”不同彼“露”。露凝而白,是白露。白露是天气由热向凉爽过渡的标志,白露露珠,透明晶莹,是莹莹白露。而寒露是天气是由秋凉向寒冷过渡的标志,是露凝为霜,那就是寒露了。而寒露露珠,寒光四射,是凄凄寒露。寒露时节,不仅露带寒气,而且偶见早霜。还是谚语说得明白:“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

2、寒露三候

“一侯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花。”

一候,“一候鸿雁来宾”。一候是最后一批鸿雁南迁。(“来宾”,后到之客。古人称先至者为主,后到者为“宾”。因此叫寒露初候最后一批南飞的大雁为“鸿雁来宾”。)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liaoni,鸣叫。)”张南史(明)《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木动寒砧。”这些诗词句说的就是“一侯雁来宾”。

二候,“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雀鸟在寒露时节感到了寒冷,潜入大海变为蛤蜊。古人认为蛤蜊的贝壳花纹与鸟相似,以为是雀鸟变的。元稹(唐)《二十四节气诗.寒露九月节》中有句:“化蛤悲群鸟”。

三候,“三候菊有*花”。古有“寒露

菊芳”之说;又有寒露“枫叶飞红,菊花飘香”之说。菊花,在寒露时节开放,被人称为“九月花神”。屈原《离骚》:“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其7:“秋菊有佳色。”《苏轼《江月》:“菊花开时乃重阳。”这些诗句都说明菊花在秋天寒露时节开放,叫秋菊。

3、寒露景象

寒露时节,深秋已至,庄稼丰收,瓜果成熟,人们喜气洋洋;寒露时节,天高气爽,露气清寒,偶见早霜,凉意悠悠;寒露时节,*花飘落,红叶绚烂,枯荷听雨,荒篱赏花;寒露时节,银杏金*,乌桕紫红。所谓“梧叶新*柿叶红,更兼乌臼与丹枫。”(杨万里《秋山》)“红叶缤纷晚,*花烂熳秋。”(李之仪(宋)《谢陈无几相访》:)斑斓的秋色展现大地的美丽。。

寒露时节:萧萧秋风,瑟瑟江水;梧桐凋落,杨柳衰飒;鸿雁高飞,寒蝶低舞;蝉噤枯树,蛩吟冷砌;……这个季节又是西风劲吹、天地萧索的令人感伤的季节。

古人有很多写寒露时节景象的诗、词、曲,如:宋玉(楚国)《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西晋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4:“清露被皋兰,凝霜霑野草。”(“皋”,gao,水边高地。)王寂(元)回文词《菩萨蛮》:“碧空寒露松枝滴,滴枝松露寒空碧。”刘时中(元)散曲《双调.殿前欢》:“秋霜残菊,夜雨枯荷。”

二、寒露习俗与农事

1、寒露习俗

寒露有许多习俗。有钓鱼,叫“钓秋边”(天凉,鱼聚集在水的边缘,人们把钓水边的鱼叫“钓秋边”)、观红叶(寒露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季节)、斗蛐蛐(也叫促织、蟋蟀)、放纸鸢(风筝)、吃螃蟹、吃花糕、吃柿子、吃秋梨(寒露时节柿红梨紫)、吃胡萝卜、吃大枣、吃老南瓜、吃芝麻、吃多种多样的养生粥、喝多种多样的养生汤、饮多种多样的养生饮料、喝菊花茶、罗汉果茶。

寒露时节与重阳节接近或重叠,因此寒露也有登高、赏菊、簪菊花、饮菊花酒;挂茱萸、插茱萸、饮茱萸酒、饮首乌酒、饮黑芝麻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2、寒露农事

《农事歌》中唱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时节,要秋收、秋播、灌溉。谚语:“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是秋收季节(收玉米、摘棉花、刨红薯、挖芋头、收藕芡、收大豆、收晚稻、摘山楂……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白露谷,寒露豆。”(收谷收豆)“寒露到,收晚稻;霜降到,收糯稻。”

寒露还要秋种。主要是种小麦,种白菜、萝卜、油菜。霜降之前一要把小麦播种完毕。谚语云:“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晚种一天,少收一石”。

秋管。秋管即深秋田间管理,如晚稻要防“寒露风”,所谓“禾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是也。“九月寒露天渐凉,整理土地莫消闲。”寒露刮风,温度下降,晚稻、晚玉米灌浆会大受影响。寒露到来,接着就是霜降,意味温度越来越低,农事要加紧进行,否则影响来年收成。

中国南北跨几个气候带,从南到北如果划分气候有4条线:即南岭以南、秦岭淮河、燕山辽东、漠河。因此,包括寒露在内的24节气在中国南北东西各有气候特点。中国南北气候、温度分布差异大,在长城以南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是寒露时节,而在青藏、新疆、东北等地区已开始降雪了。

同时,南北寒露时节温差、气象都有差别。在南方,湿度大、云量多、阴天多,雾日多,日照少,会影响“三秋”生产。在北方,气温下降,天气干燥,风起风落,夜晚还会出现霜冻,影响作农物生长。因此,要特别加强田间管理。

三、寒露诗

历史上有不少书写寒露的诗篇,欣赏5首。

1、杜甫《秋兴八首》之1:

玉树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此诗作于夔州(重庆奉节),玉露凋伤枫树林,枫叶泛红,应该是寒露时节了。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诗篇,又是一首凄怆感伤的诗篇,还是一首寒露感秋滴落乡愁之泪的诗篇。诗人笔下的寒露时节:巫山巫峡,气象萧森;枫林惨淡,秋叶殷红;江上波浪,兼天涌动;塞上风云,连接地阴;城楼高迥,砧声凄凉……(“塞上风云接地阴”,即关塞上的风云接地后,形成为巨大笼罩地面的阴影)杜甫笔下的巫山巫峡的寒露时节的苍凉萧森之境,读之让人惊叹不已,又感伤不已。

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写的夔州寒露、霜降时节的三峡景象。可以互为参读。

2、戴察(唐)《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凝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此诗写寒露时节的寒冷之露,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前面写寒冷的露珠:深秋之夜,冷月惨白,清光满院,荧煌散彩,梧桐萧疏,凉露初团。接着写人对寒露的感受:秋风摇动梧桐,梧桐树枝晃动,人愁树上玉露坠落或风干。最后写人对寒露的怜惜:寒冷的空气在秋天的晚上凝结,微弱的凉风中觉得寒夜将尽。寒露流遍天宇,露水润物无声。不要厌倦欣赏那洁白的寒露啊!早晨太阳一出寒凉的露珠就干了,再聚集到一起就更难了。此诗写寒露精巧如画,写人的情感幽深细微。读之让人会心莫名。

3、元稹(唐)《二十四节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晚秋,朝看菊渐*。

千家风掃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诗把寒露时节的物候、景象、传说联系起来写,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最后归结为要守冬夏色苍苍的松柏之志,格调高昂,境界清远。这是儒家的人生境界,孔子《论语.子罕》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白居易《池上》:

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靑。

寒露时节,褭褭秋风吹动,天上凄凄寒露,降临大地,兰花衰败,花露惨白;荷叶风破,犹有青色。……作者在一首短诗中,用池上的吹动的秋风、寒凉的冷露、衰败的兰花、犹靑的荷叶等等寒露时节的典型意象,把寒露时节的景象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读之让人兴味悠然。

5、牟融(唐)《客中作》:

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半林残叶迎霜落,三径*花近节开。

(“砧杵”,秋天做衣服时槌打衣料和麻布的砧石和木槌。)

诗中写道:砧杵声声,催客远行;鸿雁阵阵,影带寒来;半林残叶,迎霜而落;三径*花,近节而开(重阳)。砧声、鸿雁、残叶、秋霜、*花、重阳……这些都是深秋(季秋)即寒露时节的典型的意象。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为人们展现了寒露时节的惨淡而凄美的景象,读之韵味悠然。

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咏寒露的诗句,引录9句,共欣赏: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韩翃(唐)《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

(“六关”鲁国设置的六道关卡。)

皇甫冉(唐)《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

霜风惊度雁,月露晧疏林。

顾非熊(唐)《秋月夜》:

旅雁迎风度,阶翻月露华。

羊士諤(唐)《郡中即事三首》: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诗中的“白露”指白色的寒露。)

齐己(唐)《惊秋》:

梧桐凋绿尽,菡萏坠红稀。

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韩元吉(宋)《九月独酌》:

碧树池塘秋色里,*花时节雨声中。

杨万里《秋圃》:

清霜红碧树,白露紫*花。

(诗中的“白露”即白色的寒露。)

这些诗句中的寒露,或落日暮霞,烟云淡远;或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或红叶飘零,*花绽放;或残蝉哀切,秋雁凄鸣;或风响丛林;露翻阶砌;或梧桐凋绿,菡萏坠红。……寒露时节,一片惨淡凄凉景象,读之让人惆怅凄惘,感伤莫名。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cf/1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