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癞风的症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7007791.html
我们大概谈了谈姜枣丸的配料以及加工工艺,这一篇我们来谈谈姜枣丸的原料配伍。我们从小到大,对于嘴巴的界定一般都是很尖锐的,它知道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谁做饭好吃,谁做饭不好吃。哪个饭店做饭好吃,哪个饭店做饭不好吃。产地哪里的好,产地哪里的不好,等等等等。好像到了嘴巴这里,根本没办法欺骗它的敏锐。这是我们味觉对食物的鉴定标准,但是不代表身体其他功能的鉴定标准。所以有时候会吃的多了,不合适了,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如果身体或者我们的灵性的功能也和嘴巴这样有着尖锐的鉴定标准,估计身体的健康指数会提高很多。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不仅仅治病,养生、养性亦是如此。居家过日子也是如此。不辩证,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身体给什么多了,什么又给少了。不辩证,不知道家里缺啥,该买的买,不该买的也买。家里不仅仅凌乱淤阻,更重要的造成浪费,没有必要的东西放置越多,磁场也就越不清晰。我们说,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那么药物的配伍就讲究君臣佐使。不仅仅药物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君臣佐使,凡是离开君臣佐使的,就偏离了伦常大纲,就会出现在君位不为君,在臣位不为臣。乱了纲常,结果往往也是乱的。就像爹妈不在爹妈位,子女不在子女位,爹妈成了子女,子女成了爷爷奶奶,那我们天天看到各种报道,结局往往都是不好的。这就是乱了伦常纲纪,不应天时的结果。不应天时,即是不遵循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逆其道而行。01姜枣丸的配料工艺我们上一章讲了姜枣丸的加工工艺,今天我们说说姜枣丸的配料工艺。姜枣丸,名称中没有启用其他配料作为名称,主要是考虑到大众的直观意念。都知道姜为升阳之品,红枣为补血之品,合起来既是健脾胃补气血。也可以是健脾升阳补气血,亦或者是升阳祛寒补气血。叫法不同,功用相同,意义相同。那么我们看,升阳祛寒是健脾胃,健脾胃也是健脾胃,健脾胃为主要的。(中医讲的脾胃,是人的整个消化系统,前面文章有提到过,在此不再做赘述)所以放在补气血前面。姜枣丸呢,就是体现对症功用思路,也是配伍思路的次第。所以说,我们要体现其配料组方的次第,必须适应于我们要表达的目的。02在健脾胃上“姜为君”我们想要补气血,那么就要想到健脾胃。气血的来源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大,所以才可以把吃进去、用进去的,转化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供养,也就是转化成有用的气血津液,来供养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组织等。所以健脾胃是最主要的,脾胃不健,再怎么补气血,都是白搭。有的人天天补气血,但是还是气血亏虚。脾胃虚弱是主要的原因。所以,按照体现功用的次序,健脾胃为主要的,那么干姜为君位,其他的佐料为臣位,相应的在名称中,姜放在首位,目的就是体现其君位的功能。枣,我们放在干姜后面,红枣相对干姜来讲,在臣位,为次用原材料。则视为臣位。(关于姜枣丸的具体组方原料,上一章我们已经说了,在这里也不再赘述)。这样搭配的用意为君位先行其道,枣才能体现其功用,又互为君臣,才能体现整体的价值。这是按照辨证论治之法来配伍体现功用,也就是合在一起的功效。03在补气血上“枣为君”那么我们再来谈谈我们直观意念中的补气血。直观中的补气血,我们可能比较忽略姜的存在,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枣。所以直观意念中,补气血为君位,其他都为臣位。如果按照我们直观意念来说的话,应该叫做枣姜丸,应该补气血为君位,但是按照中医理论辨证配伍,补气血得脾胃功能好,才可以气血充盈。所以此处,干姜红枣在这个方子里面互为君臣、互为佐使,气血源于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强大源于脾中阳气充足。我们上一篇提到干姜的作用,干姜可以振奋脾阳,脾中阳气充盛,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好,脾胃运化好,气血就充足。04君臣搭配,佐使圆融。姜枣丸,主要针对脾胃虚寒导致的气血不足而设定的,如果脾胃功能充盛,红枣的功效就会迎刃而出,一充一补,相互辅佐,互为君臣。协调而畅达。如果有的人群气血不足,只有干姜,气血充盈的意义也就不大,所以在对脏腑功能提升上,干姜的功用功不可没。但是对于脏腑强大后,首先令气血充盈的红枣就功不可没。此时两种产地,两种品种的红枣就为君位,干姜则为臣位。又红枣辅以其他食材物料的搭配,更显君位之可贵,价值会更高。那么,辅以红枣的其他物料都为臣位,又相互辅佐调剂,君臣搭配,佐使圆融,从而致中和。也就是说,设定为升阳祛寒,姜枣丸也对症,补气血也更加对症。05君臣佐使的重要性我们今天着重讲讲君臣佐使。我们都有去过饭店吃饭的经历,吃一次好吃,下一次还会去光顾这家店,吃一次不好吃,下一次可能就不去了。不想再去的店往往是纲常乱了,也就会君臣不分,因上先乱了,果上也就乱了。以前讲课我经常会问大家,会不会做饭,如果不会做饭想要学习中医恐怕有点难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能更好地深入一开始的枯燥乏味。关于君臣佐使的意义我们略作浅述,关于君臣佐使的实践应用,后面我们也大概形容一下。首先,君臣佐使,是讲物料自身的一体性,这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四象结构。君臣佐使,老阳为君,为父,为夫,为天,为夏;老阴为臣,为母,为妻,为地,为冬;少阴为佐,为长,为秋;少阳为使,为幼,为春。君是主导,臣既为君提供辅助,又照顾君顾不到的方面,还提供对君的制约,与君构成适中的平衡状态;而佐使,既是进一步展开君臣形成的作用,更是对君臣形成的态势进行调节,使达整方的合理周全。这就好比一个家庭,要做一件事,夫妻是主力,以丈夫为核心,妻子的襄助既有推、又有柬、还有阻止,有分工,也有合作;但夫妻总有不调和的地方,家里的父母则是我们最安全可靠的依赖,孩子则是延续生命的方向。佐的调节与使不同,佐主有佐助、佐制和反佐,佐助是协助君臣发挥作用,佐制就是对君臣力量出偏的调整;而反佐,则佐还有沟通全局,就像中药说的方药和病态的人体的作用,这又与使的引经达病所相近。使,还有调和的作用,这是君臣佐使的结构决定的。使(也包括君臣佐)不一定是具体的某味药,或者某个人,而是全局生活或者中药处方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使是整个方子的方向和目标。这又好比春夏秋冬,冬夏是核心,相反相成,但没有春秋,冬夏是无从转化,春秋又是相对的两个趋势;四季的结构构成了盎然的生机,生命在有四季的地方表现得更为绚烂多彩。这里存在两对相互区别又相联系的信息、能量、物质流,君臣是一对,佐使是另一对。形成一体起作用,其间又相互制约,以防出偏。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物料特性,而是中医药学的结构描述,是一种格局。不仅仅只用于中医中药,君臣佐使的关系、应用,在宇宙空间中都需要应用体现,失去了君臣佐使的架构,一切就乱了。应用、关系是活的,动态的,才构成了整个太极阴阳中的概念。根于目的,势态作用,互动,相互调节,以期达到 的状态、目的。君臣佐使的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整个家庭处方、生活处方、饮食处方、中药处方中,集体的能量的力合平衡。在中医也好、饮食也罢,穿衣戴帽,为人处世等,都离不开君臣佐使,如果离开了,那么我们出门就不用这样的衣着那样的衣着搭配。06生活离不开“君臣佐使”从这里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味物料、各种物质,在人体这个空间中,其功用都是具有空间矢量的信息、能量流。当构成处方,各物料形成的能量信息流在人体中是一个空间立体结构,彼此之间各自的力量合起来的整体应当平衡。应当合于人体的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的一体状态,否则想要达到本想达到的目的就不可能了。例如,我们饿了,迫切的想要吃点东东西,以解饥饿之急。馒头、米饭都能做到饱腹、营养。我们觉得米饭、馒头很低廉,但是对于我们迫切想要达成的目的,非此不可。金子很值钱,但是如果用金子去祛除饥饿,恐怕不会饱腹、营养自身,还会致命。所以说这里就是对所渴望的一种计划,或者是思维格局。接着说,米饭吃了可以解决饥饿,但是如果是生的米饭、稻谷吃进去,可能解决饥饿,恐怕对脾胃的损伤也是很大的,这就背离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思想格局应用就会出现偏差,适得其反。那么,米饭就需要蒸熟吃,蒸熟自然离不开水、火,水可以加湿于大米,令大米软糯,软糯比较符合肠胃的功能,易于消化吸收。但是没有火进行加热,水、米都起不到软糯的作用。这个就需要合适的火,米需要合适的米。水呢,也需要合适的水。才能做出好的米饭。也就是才能达到我们本身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火大了,米糊了,火就成了君位。或者不加水蒸,与想要的结果都是违背的,这里就出现了中医说的剂量,也就是我们平时对物材重量的把控。重量的把控,都离不开开君臣佐使的应用。大家看,有诉求,有策划,有实践,直驱结果。这就是君臣佐使的格局应用。那么,进行应用实践的人最为关键,这就是策略契合整个统筹的决策者的关键作用。任何学术理论对于初学者感觉都比较绕,但是能更好的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善于思考发现,契入进去后,自然会乐在其中了。若人人通晓君臣佐使之理,谁做饭都会好吃,谁的穿搭都最合乎诉求,所有的家庭都会和睦和谐。下一章我们继续谈谈姜枣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dzcd/5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