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龙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504/7111844.html ?继续《伤寒论》治水剂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平冲降逆,通阳制水。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1、心阳不足证:以脐下悸动、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呈发作性,腹中无形质可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脐下悸动,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眩晕、呕吐、心悸,短气,口干不欲多饮水;舌质淡,舌苔白滑。2、常用于神经衰弱、心悸、慢性胃炎等属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欲作奔豚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中下焦宿水、上凌于心之治方。症见脐下动悸,欲作奔豚。方中茯苓、桂枝用量分别比苓桂术甘汤多四两、一两,可见水饮与向上冲逆程度均较之为甚。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茯苓30g,桂枝10g,上肉桂6g,炙甘草6g,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刘景棋医案;王某某,女.38岁,年2月14日初诊。少腹跳动疼痛已四、五年,经常出现脐下跳动,夜间加剧,有时感到有气自脐下上冲至胃脘部,则胃脘部剧痛出冷汗,过一时许方止,每天发作数次,纳呆,消瘦,全身无力。检查发现关元穴有压痛,屡治不愈。五年前有过痢疾史,现大便时干时稀,脉左右滑。辨证:冲气犯胃。治则:降冲和胃。服苓甘枣汤30剂,脐下跳动和胃脘疼痛消失,关元压痛亦消失。疗后三月复查,纳增,体重增加,体力倍增。 鲍艳举 吕文良关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在病位方面,苓桂枣甘汤证亦是水饮内停,但其水饮部位偏于下焦,多在肚脐以下的小腹部,故条文曰“脐下有悸”;而苓桂术甘汤证的病位在中焦,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以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症。 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g,续服6剂,诸症若失。 在药物组成方面,苓桂枣甘汤与苓桂术甘汤相比,虽只以大枣与白术之差,但于主治则大异其趣。苓桂枣甘汤中茯苓量用半斤,《本经》言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养神,不饥延年。”茯苓大量用,不仅能主胸胁逆气、惊邪恐悸,亦能散饮逐水、利小便,特别是重用则偏走于下,急泻下焦之水饮湿气。《神农本草经》曰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苓桂枣甘汤中重用大枣15枚,既能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又能治大惊悸,且大枣则还可腹挛急,故本方有明显的下腹部“按之则痛”。 您关心的即使朋友喜欢的,随手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受益发挥正能量 。更多精彩请继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zydz/9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红糖红枣不补血,到底什么才补血
- 下一篇文章: 神奇的生姜红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