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每逢过年都要蒸几锅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饽饽。与其说它是美食,不如说是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反应出潍坊人民的聪明智慧。

潍坊饽饽工艺复杂,制作精美,关键工序时揉面和笼蒸。这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到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饽饽做好后放到炕上,扣上笸箩(po,luo)“长着”。锅底架上木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

做大饽饽时一般会把每块面称一下,让他足斤足两一样重,据说这样做会使家里的孩子够斤两,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

有经验的女主人待看到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饽饽外皮上洒一洒, 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饽饽上,蒸出的饽饽发亮。

蒸大饽饽的时候很忌讳把饽饽蒸糊了或没蒸熟,因为大家迷信的认为这样预示着来年家里不顺。

饽饽出锅了,要马上上色,上色就像画家作画一样讲究技艺,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饽饽上色后,再涂上油类胶状物质,使之晶莹透亮,栩栩如生,让人赞美不已。

十几个大花饽饽放在一起,真像一个百花园,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潍坊饽饽过去统称花饽饽,后来,人们给它分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潍坊大饽饽

大饽饽顾名思意是大,能有多大无从考证。但这么跟你说吧:你见过的锅有多大,它就能蒸多大。

大饽饽上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枣饽饽通常还用于祭祖。

大饽饽上不带枣的自然称其为光头饽饽。后来又演变成各种花样的大饽饽。

曾经,昌邑的新郎去岳父家迎娶新媳妇,要带八个大饽饽和一只鸡,每个饽饽上都要放一张红色剪纸,意为喜饽饽,俗谚云:“八个饽饽一只鸡,磕头作揖去娶妻”。

昌邑、临朐、昌乐等地闺女出嫁,做母亲的要做一个石榴与桃型或者双鱼形的花饽饽,随嫁女带走,俗称“脸盆花”,上面插满了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面花,寓意家庭富贵,白头到老。

如今这项传统手工艺术在农村仍然有一些老人其乐融融地在传承,而在城市却渐渐难见其踪影。

二、潍坊桃饽饽

顾名思义,就是做得像桃的饽饽,其寓意是吃个桃饽饽意味着又逃过一年。

潍坊城乡至今仍保留着男女订婚时,男方要送女方二十个桃饽饽的习俗,然后女方留下十个,另外十个连同四至十对形色各异的面花回馈男方。

还有一种寿桃饽饽,是专为老者祝寿用的。

古代皇帝过大寿的时侯,青州府奉献的大寿桃饽饽也是皇帝最喜爱的贡品之一。

三、面鱼

面鱼是潍坊老辈人专为过年准备的一种油炸的食物。

因其形状似鱼,所以人们叫它做面鱼,另外取其“发面发发发,鱼鱼年年有余”之美好寓意。

面鱼入口又绵又软,别有一番滋味儿,小孩子们最喜欢抢着吃。

四、面花

面花也称巧饽饽、花饽饽,多以十二生肖为制作原形,辅以花鸟鱼虫等形象。造型生动可爱,色彩鲜艳夺目,出自乡民巧妇之手,既可供艺术欣赏,又可食用。

制作面花要用各种式样的木制卡花模和刀锥针剪等小工具精雕细刻,如同制作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潍坊民间制作面花历史悠久,至今不衰。它与当地生活习俗相关,纯属来自民间,用于民间,美在民间,自做自用的工艺美术食品。

面花的用途十分广泛,既可用作婚丧嫁娶,大摆宴席的主食,又可作馈赠亲友的佳品。

潍坊人定婚娶亲时女方家回馈男方的面花八大件可是有讲究:

一对鸳鸯表示夫妻恩爱,生活美满。

一对鲤鱼表示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一对肥猪表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一对寿桃表示携手到老,长寿百年。

在潍坊农村,家里媳妇生了小孩儿都要向邻里送面花。生男孩儿送龙、虎等样型的;生女孩儿送兔、鸟、蝶等样型的。

小孩儿过百岁到姥姥家“出行”,要做一对“大岁”和一对“大葫芦”,意味着孩子长命百岁,岁岁平安。

五、圣虫

圣虫是潍坊乡村过年祭祀供奉的吉祥物,头及五官似人,躯干成蛇盘状,神态各异,俏皮可爱。分别放入粮囤、炕柜之中,以求丰衣足食,吉祥如意。

神虫饽饽一直要留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才能吃。寓意着这一年大人孩子精神头十足,身体健康,平安无恙。

传说圣虫为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原始雏形。现在,圣虫面塑已被编入亚太地区工艺大全一书,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色艺术品永留史册。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zaoa.com/zydz/2452.html